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中冶4名杰出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满载荣誉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冶人劳动铸就的辉煌与梦想,是劳模们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奋斗征程。
近年来,中国中冶高度重视劳模工作,各子企业在长期基层工作中培养一大批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努力在中国中冶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以示范引领之姿带动更多人奋勇前行。他们的成功,激励着每一位中冶人,继续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奋斗中追逐梦想,为加快实现“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景生:以匠心铸重器 以初心致卓越
李景生,现任中国二十二冶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始终扎根技术研发一线,潜心研究重型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带领团队攻克多项难题,使国产自主研发的制造装备取得多项国内第一。个人获得授权专利23项,近三年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编制8项国家、行业及相关国家外文版标准,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唐山市第七批优秀市管专家”等荣誉称号。
以匠心打造“国之重器”。李景生作为技术领军人物在特重型装备极端制造领域带领团队自主创新,作为总工程师参建内蒙古北方重工360兆牛大型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极端挤压、锻造能力跻身于世界装备制造能力先进行列。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鲁班奖等荣誉,实现了大型设备安装领域的零突破。他主持建造的西安三角航空400兆牛模锻压机是国家工信部重大技术装备和“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助力了国产大飞机实现“飞天梦”,结束了我国大型锻件需从国外进口的现状,同时填补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空白。400兆牛单缸航空模锻液压机顺利建成投产,为国内航空、能源、船舶等领域大型模锻件的迫切需求提供了装备支撑。
以智慧锻造“硬核实力”。在创新攻坚的道路上,李景生的步履一刻也不曾停歇,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多向模锻制造共性技术研究》、中国中冶重大科技专项《万吨级多向模锻液压机研制及锻造工艺研究》等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主持建设了40兆牛、120兆牛多向模锻生产线,填补了该领域技术空白;系统开发了100余种多向精密模锻产品及生产工艺,广泛应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电站、化工等领域;主持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宽台面高精度的200兆牛换热器波纹板片成形液压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生产超大型板翘式换热器的国家。
以担当赋能“行业腾飞”。为推动多向精密模锻生产和发展的稳定性、规范性,他牵头制定了《多向精密模锻件 通用技术条件》《多向精密模锻件 工艺编制原则》《多向精密模锻件 质量控制规范》等8项国家、行业及相关国家外文版标准,对推动多向精密模锻产品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强化产品实现的过程控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对引导行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用执着诠释工匠精神,以创新书写报国情怀。李景生将满腔匠心倾注于“大国重器”的研发之路,用坚守与突破成就了自己的写意人生。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正以昂扬之姿向着新的技术高峰扬帆起航,继续为科技研发贡献“光”和“热”。
刘赐:十五载坚守,坚不可摧,初心如磐
刘赐,现任五矿二十三冶二公司水电施工员。他从学徒做起,坚持以技能立身,边工作边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淬炼专业技能,逐步成长为精通水电工程的行家里手。
初出茅庐,开启求知逆袭路。22岁的刘赐,中专毕业的农民工,彼时最大的愿望是“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文凭不高的他,眼中却燃着一团火——那是对“技近乎道”的执着。白天,刘赐追着有近40年水电安装从业经验的老师傅问问题;夜晚,他裹着棉大衣蹲在电工作业区,一遍遍练习接线,螺丝刀磨得掌心起泡。3年间,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技术要点,建筑电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的中级证书一一被他收入囊中。凭借这股钻研的劲头,刘赐的水电安装技能突飞猛进,对各道施工工序和实操标准都了熟于心,渐渐开始能够独当一面,更是当上了班组带班长。
披荆斩棘,危急时刻尽显担当。2019年寒冬,五矿二十三冶承建的贵阳北大资源梦想城项目工地突发紧急情况。凌晨时分,一根水管突然脱落,高达4米的地下水如瀑布般喷射而出。刘赐毅然跳进1.5米深的泥坑。泥浆裹着冰渣灌进衣袖,手指冻得发紫,他咬着牙搬水管、接线路,泥水糊在脸上也顾不上擦。一小时后险情排除,他瘫坐在泥地里,浑身抖得像筛糠。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2020年,一场台风掀翻工地板房,刘赐顶着残垣断壁抢修电路。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夜,他像一尊铁铸的雕像,在黑暗中点亮第一盏灯。刘赐带领团队对工艺、工序、工具上的难点进行了30多次革新和改造,先后获得5项企业级工法、2项部级工法和1项新型专利。用防爆插头、防爆插座代替传统的接电方式,可节省成本、降低危险系数;提出《地下水排污泵永临结合施工技术》安装理念,简单又实用……这些工法被推广运用后,为项目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130多万元。
命运挫折,坚守岗位彰显大爱。2019年秋,命运给了刘赐最沉重的一击。然而,一个月后,项目骤然陷入了紧急关头。“失去的回不来了。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而现在企业需要我。”刘赐强忍悲痛,把孩子托付给姐姐,背起行李踏上了到贵阳的火车。在200米高的楼内爬上爬下,配合多个班组施工,寒风撕扯着红肿的眼眶。工友看见他一边接线一边抹脸,分不清是汗是泪。
从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刘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只有15载日日夜夜的坚守:无数张图纸、无数个攻坚夜、30多次技术革新……他用一把螺丝刀,在钢筋水泥间镌刻出一个时代的匠人传奇。
高利:从一线工人到行业主力军
高利,现任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境工程公司总经理兼“宝冶新能源”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从一线油漆工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高利先后参与众多大型钢企重点工程建设与冶金检修运维服务,实现年产值超15亿元;近年来又紧跟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带领团队承建了云南、贵州、河北等地一系列光伏、风电、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为推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增添助力,公司经济指标连创新高,员工收入稳步增长。
基层铸魂:“劳模精神”实践者。职业生涯初期,高利从一名普通油漆工人起步,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练就了精湛技艺。在长期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经验,无论是复杂的项目技术难题,还是棘手的团队管理挑战,他皆能冲锋在前,从容应对,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攻克诸多难关。在参与国内大型钢企重点工程建设及冶金检修运维服务期间,其负责的常规检修业务覆盖宝武、湘钢、邯钢等20家特大型钢铁企业,技改大修业务涉及36家,该板块业务年产值超15亿元,为后续投身新能源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徽闪光:“援建方舱”交通警。2022年初,高利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投身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紧急建设。在这一特殊战场上,他身兼指挥官与战斗员双重角色,科学调度、日夜坚守,确保工地交通路网高效有序运行,有力推动了方舱医院快速建成,其“工地交警”形象成为特殊时期党员担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鲜明标识。身为基层党组织书记,他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领党员积极践行系列重要行动,助力团队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五连冠”。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主力军。高利敏锐把握能源转型趋势,提出“做强能环主业、做精冶金基业、做透基建专业”战略,将新能源业务作为转型核心。他创新营销模式,深化与国电投、华能等龙头企业合作,亲力亲为推进项目,一系列重大光伏、风电、储能项目从签约到并网一气呵成,总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宝冶新能源”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司承建的云南、贵州等地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不仅优化当地能源结构,更累计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劳务收入近6亿元,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
提质增效:“逆市飘红”指战员。面对复杂经济形势,高利推动精细化管理改革,实施“七个专项行动”,优化项目流程,引入成本控制体系,实现新签合同额、营收、利润逆势增长,管理费用与应收账款大幅降低。公司连续5年获评宝冶“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实现经济效益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同时,作为“宝冶新能源”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高利聚焦新能源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形成山地光伏、渔光互补等系列成套施工技术,累计获得30余项专利授权及4项部级工法,1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这些成果有力支撑市场拓展与项目实施,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高利以卓越领导能力、创新思维与务实作风,引领团队在新能源领域不断突破,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宝冶智慧。他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激励着更多从业者投身绿色发展浪潮。
查武华:攻坚克难的先行者
查武华,现任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智能设备公司电气点检。从基层铆工、钳工逐步成长为电气点检领域的佼佼者。他不仅是现场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执行示范者,还积极投入创新管理,发明多项专利技术,显著降低设备故障率。作为电气技术专研者,他带领团队开展“五小活动”,提升设备本质化安全。同时,他是攻坚克难的先行者,成功组织参与区域无人化行车改进,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标杆案例。
深耕基层,标化执行示范者。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查武华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为日后的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担任中冶宝钢电气点检以来,他更是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不断钻研,与现场人员交流,严格做好设备点检工作。他深知,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企业生产的生命线,因此他始终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并影响周围的同事,时刻用标准化约束自己,历年来管理设备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和故障停机。
创新驱动,技术攻坚探索者。查武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电气点检,更是一名创新管理的思考者。他深刻体会到岗位责任的重大,因此积极投入到公司组织的“小实活新”活动中,通过对区域现场设备各种故障的分析、总结,对现场设备进行合理化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发明多项专利技术,其中《电磁吸盘安全保护指示装置》获得2018年度国家专利,《连接器及起重机》获得2019年度国家专利,《一种起重机滑触线除尘装置》获得2022年度国家专利。这些专利技术的发明,不仅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了设备损耗和物料费用,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匠心传承,授业育人践行者。作为一名电气技术专研者,查武华深知技术更新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五小活动”,通过现场实践和理论结合,使设备故障和维修成本处于临界状态,设备本质化安全发挥到最大化。他还亲自示范,让新员工都能细致、清楚地掌握在点检及处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确保在最小影响范围内以最快速度安全处理设备故障,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攻坚克难,智能转型先行者。查武华带领工作室积极组织参与区域无人化行车改进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如高精度定位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发与集成。无人化行车的成功应用,实现了行车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这一成果不仅在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还为其他企业的无人化行车改造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技术借鉴,对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查武华,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在管理上善于思考,在带教上言传身教,他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脚踏实地。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专业能力,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殊荣,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